【一個人錄太尷尬?找來賓又好麻煩?Podcast新手最常卡關的兩難,用這四個面向輕鬆破解!】

你是不是也曾打開錄音軟體,卻因為不知道該「自己講」還是「找人聊」,就默默關掉了?

別擔心,你不是一個人。這其實是大多數Podcast新手最常卡關的前三名。

到底哪一種比較好?哪一種比較容易成功?

今天我們來釐清兩種節目的差異、優勢與挑戰。

幫助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條路,而不是盲從別人走過的模式。

基礎定義:單口與訪談

❶單口節目

就是由主持人一人獨挑大樑。

內容可以是經驗分享、觀點輸出、教學、甚至是故事說書。

你就是這場節目的靈魂主軸。

❷訪談節目,由主持人與來賓對談。

來賓的故事、觀點與經歷構成了節目的核心內容,

​主持人則扮演引導與深入挖掘的角色。

​如果把 Podcast 當成一場舞台劇,單口節目像是脫口秀,一人控全場;

​訪談節目像是對話劇,火花來自彼此之間的激盪。

單打獨鬥?還是攜手共演?這兩種節目型態你適合哪一種?

❶單口節目的優勢

  • ​彈性高,想錄就錄,不必安排訪談時間
  • 個人觀點清晰,品牌辨識度強
  • 內容節奏與深度完全掌握在你手中

❷單口節目的挑戰

  • 持續產出需要高度自律與規劃
  • 對聲音魅力與敘事力要求較高
  • ​容易產生「自說自話」的疲乏感

➌訪談節目的優勢

  • 來賓能帶入多元觀點與內容豐富度
  • 可借力使力,拓展曝光與社群擴散

對新手來說,訪談節奏自然,有助於保持內容流動

➍訪談節目的挑戰

  • ​安排來賓與溝通需花時間
  • ​錄音品質與流程變數多

若主持人引導力不足,節目易流於表面

▋選對模式比選對器材更重要:這 4 個關鍵面向你想清楚了嗎?

在做選擇之前,先回到一個最核心的問題:

​你為什麼想做這個節目?第二層問題,去思考你的聽眾輪廓長什麼樣子?他們為什麼要收聽?收聽這個節目能夠得到什麼?

這也是我們在起頭之前,會不斷去腦力激盪的問題。否則大多時候,做節目只會淪為自己爽而已。

​以下這四個面向,能幫你更有方向地思考:

❶ 個人風格與表達方式

你喜歡安靜構思、自言自語?還是你在聊天時靈感源源不絕?

​內向者更適合單口?不一定!

​而是你在什麼情境下,表現最真實的自己。

➋ 節目初衷與定位

你希望節目傳遞個人觀點?還是累積人脈、打開產業對話?

​目標不同,節目模式也會不同。

​找出你的「為什麼」,是節目的北極星,也是你迷惘時最穩定的方向感。

​多問為什麼,為什麼要這樣做?

​目標能帶來行動與方向。

➌ 時間、資源與製作能量

單口節目剪輯較單純,訪談節目需要溝通、約錄、調音,較花時間。

​請誠實評估目前的時間與人力配置。

​畢竟做節目我們都希望長長久久,要是起手式就屢遭挑戰,

相信也會耗損掉做節目的熱情。

我曾經諮詢過一位創作者,他原本想透過訪談幫助自己頻道成長,讓更多人可以聽見他。

但後來發現每次邀來賓都壓力大、剪輯複雜,反而讓她產生倦怠感,轉做單口,反而更穩定更新,也更自在。

➍ 目標聽眾與內容深度需

你的受眾是希望快速獲得知識?還是享受深度對談?

​不同聽眾偏好也會影響你的選擇。

​如果節目定位是用閒聊陪伴聽眾,在無數個洗衣服、做家事、通勤的時光,

太多知識性的內容反而會給聽眾造成負擔。

相反的,如果節目定位是掌握市場趨勢與脈動,

太過閒聊則會讓人覺得沒有內容,浪費時間。

混搭模式:能否魚與熊掌兼得?

其實,節目形式從來不是二選一的考題。

​越來越多Podcast節目,開始採用「混搭」策略:

​以單口為主,在特定主題中邀請來賓共談,訪談節目中穿插「主持人週記」型的獨白

​一季內進行形式編排與設計,讓節目風格更加立體且具節奏感

​一季有明確規劃,形式交替出現,創造節奏感

​這樣不只兼顧內容多元,也讓聽眾能更完整感受你的個人風格與對談魅力。

我個人非常喜歡的節目《下一本讀什麼》,就是一個很棒的例子。

​瓦基的主軸是單口書評,但在特定主題時,也會邀請書的作者或專業KOL來一場深度對談,產生不一樣的火花與洞見。

如果你也對兩種模式都感興趣,混搭就是一種極具彈性的選擇。

​重點不在於形式的混合本身,而是你能不能掌握每個形式的節奏,並對應適合的內容設計與目的。

例如:當你想傳遞深刻觀點時用單口,想引入多元視角時進行訪談。

​如此安排,既能展現多面向的價值,也能讓聽眾耳目一新,願意長期陪伴。

成功的關鍵:模式只是形式,內容價值與風格一致性才是核心

「哪種比較容易成功?」這其實是一個很值得被翻轉的問題。

​因為成功的關鍵,從來不是節目的形式,而是你有沒有從一開始就看清楚:

​我是誰?我想為誰服務?我能帶來什麼價值?

​Podcast 是一種聲音的品牌經營。

​你的語氣、節奏、選題、敘事方式,都是風格的一部分。

​特別在只有聲音能「被感知」的Podcast世界中,聽眾對於「真實與一致性」的感受會更加敏銳。

​如果你原先的節目風格很深度、很真誠,卻突然變成輕鬆閒聊、無節奏的閒談,

​聽眾會感受到「落差」,長期下來可能也無法建立信任。

就像香氛有前調、中調與後調。

​節目的靈魂在於那個「後調」:風格的穩定性、節奏的一致性與內容的實用與真誠。

​因為那份持續釋放的香氣,才是真正讓人願意回頭、願意一聽再聽的理由。

​成功的節目,並不是最花俏或最有資源的,而是最穩定地與受眾連結、並持續為他們創造價值的那個。

開錄前請自問這三個問題

如果你現在正處於節目起步的十字路口,不妨給自己一個靜下來思考的片刻,誠實面對這三個問題:

  1. 我想透過這個節目,帶給誰什麼樣的轉變?幫助他們療癒情緒?打開職涯視野?還是創造共感與陪伴?把這個人的樣貌具象化,你會更容易對話。
  2. ​我在哪種溝通方式下最自在?是自己深度整理後輸出,還是從與人對話中激盪靈感?​自在的表達,才能長久?
  3. 我可以用什麼節奏與方式穩定產出?是一週一次?一季五集?你現在的時間與資源能支撐什麼規模?節目的生命週期取決於你願意持續產出的那份穩定與熱情。

如果你已經開始有些想法,不妨先用一張紙,寫下你目前的資源、風格、與理想的節目畫面,並試著錄一小段三分鐘的單口或訪談測試。

不一定要一次就完美,願意開始,就已經踏出了別人不敢邁出的第一步。

​結語

Podcast 是一場聲音的旅程,不只是一時的表現,而是一段願意陪伴聽眾的關係。

​「聲音,是你靈魂的觸角;真正讓人記住的,不是你說了什麼,而是你如何陪他走過某段路。」

愛美麗
愛美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