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otebooklm是 Google 旗下推出的AI助手,可以讀取你上傳的筆記或文件,理解內容後幫你生成摘要、腳本。
最近功能再次進化,能夠自動產出一段 podcast 的中文對話。
聽起來很厲害對吧?
實際上,它真的厲害到讓我起雞皮疙瘩。
我上傳一篇我自己寫的文章,點選「生成 Podcast」的選項。
不到幾十秒,一段雙人中文對話就完成了。
語速適中,語氣自然,對話還有邏輯地來回。
重點是它說的每一句話,幾乎都來自我的原文,只是換了一種「說話的方式」。
當我按下播放鍵,聽見「有人」用熟悉又陌生的聲音說著我寫的內容時,我驚訝,也感動。
彷彿看到未來的創作新圖景,Podcast、影片、教學素材、行銷內容….等。
只要丟進去一篇文章,AI幾乎可以幫你搞定一切。
但很奇妙的,一種不安的情緒,也悄悄浮了上來。
那不是我。
它說的話,是我寫的字。
但那個聲音,沒有我走過的經歷,沒有我在深夜裡眼淚滑過臉頰時,心裡浮出的那句話。
它說得再完美,也感受不到情緒波動與靈魂顫抖。
當AI也能說話,我們還需要說嗎?
這個問題不只在今年出現,甚至也常出現一個念頭:「AI會取代我的工作嗎?」
我思考的是:
「如果AI可以生成這麼完美的內容,那人還需要親自說話嗎?」
答案是:需要,甚至比以前更需要。
因為在這個「一切都可以自動化」的時代,
唯一無法被取代的就是人類的真實經驗與情感連結。
AI可以複製我的語氣,但無法模擬我當時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。
它知道我用了哪些詞,但不知道我為什麼選擇這些字。
它可以說出一段話的結論,但不知道這段話是我從幾年痛苦經驗中抽出來的血淚教訓。
這種東西,不在字裡行間。
它藏在你的呼吸節奏、語音的抖動、語句之間的沉默裡。
人類的聲音,是活過來的回音
這幾年,我一直在做Podcast,也帶領學員製作自己的節目。
我常說:Podcast不是在「說資訊」,而是在傳遞訊號:
「我知道你也經歷過類似的感覺,這裡有人懂你。」
這才是人與人之間真正的連結。
當聽眾打開一集Podcast,他們不只是想聽你說什麼知識點,
而是想在你的語氣中找到一種「我可以相信你」的感覺。
這份感覺,是AI學不來的。
AI可以模擬一百萬種語氣,但它沒有真正失戀過。
AI可以照著大數據產出「溫暖的語調」,但它沒有經歷過陪伴一個親人走過最後的時光。
這些細節、這些情緒、這些被觸動的瞬間,
是人,才有的特權。
我會用AI,但我更珍惜我說話的靈魂
我不排斥AI,我也會用它幫我快速摘要、整理想法,
甚至與他協作,在我的工作中優化相關步驟,例如試著生成一些Podcast草稿當參考。
這些工具,就像是高速列車的軌道,讓我們可以省下很多前置準備的時間。
但火車上要有靈魂,這趟旅程才有意義。
我不會讓AI替我說出「我的故事」。
我只會讓它幫我鋪好舞台,然後親自上台。
對著那些願意停下來聽的人,說出那句最真誠的:「我也曾經跟你一樣。」
這不是技術的問題,而是選擇的問題。
在這個所有東西都可以被優化、被自動化的年代,
我們最大的價值,反而是那些無法被複製的東西:
- 你的人生經歷
- 你失敗過的故事
- 你心痛後依然選擇相信的決定
- 你說話時,眼神裡的光
請繼續說你的故事,因為這個世界需要它。
AI可以幫你說話,但說不出你曾經走過的路。
請繼續用你的聲音,分享你的故事。
讓Podcast、寫作、創作,都成為一種活過的證明,一種與世界溫柔連結的方式。
別讓AI成為主角,讓它成為你堅持真誠的助力
這個世界,不缺內容,但缺有靈魂的聲音。
你,就是那個聲音。